徐达章(1869-1913年),是我国现代艺术家徐悲鸿的父亲,也是他的启蒙老师。从1900年开始,徐达章便开始指导徐悲鸿学习国学经典,直到1903年徐悲鸿完成《左传》的学习后,才正式开始学习绘画。
徐达章的绘画教学以人物画和色彩为重,强调写生和默写。徐达章一生热爱绘画,其作品内容广泛,包括绣像画、水陆画、界画、人物、花鸟、山水等,形式也多样化,包括工笔、写意、水墨、墨彩等。他特别钟爱人物画,徐悲鸿曾在《悲鸿自述》中回忆说,父亲尤其喜欢描绘人物,包括家人、邻里、乞丐等。因此,徐达章教徐悲鸿绘画时,首先强调人物画就在情理之中。
具体来说,徐达章要求徐悲鸿每天午饭后临摹吴友如的《点石斋画报》石印界画人物一张,并逐渐学习着色。徐悲鸿很快成为了父亲的小助手,帮助渲染画面上非重要部位的色彩。1912年,徐悲鸿的作品《时迁偷鸡》在《时事新报》所附画报上发表,并获得二等奖。
徐达章在学画时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即热爱写生。他经常在乡间田野劳作之余对着实物现场写生,从鸡、犬、牛、羊到父母、姐妹、邻人,甚至乞丐都成为他的写生对象。他对写生对象的观察非常严谨精微,提笔绘画时会心会神。他的写意花鸟作品受到徐文长、任伯年等前辈画家的影响,而他的山水作品则属于较为写实的一类,笔法道劲,清新淡雅。
徐达章长居乡间,虽然没有功名,但他的诗书画三绝在当地享有盛誉。宜兴县志中保存着当时的宜兴县令器重徐达章才学的记载。但是他以淡泊宁静的态度来看待荣华富贵。有一次,他听说那位县令以访贤为名要来登门拜访,就立即躲到一座寺庙里去了。这件事反映出他的性情,颇具陶渊明之风。
徐达章《祝寿图》
徐悲鸿在艺术教育中的默写方法体现了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不仅注重技术绘画的训练,还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记忆。通过默写素描作业、观影体验等方式,徐悲鸿引导学生将所见所感转化为自己的艺术素材,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创作能力。
默写在徐悲鸿的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技法和形象,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将所见所感转化为文字或图像,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徐悲鸿的教学理念强调了艺术教育的全面性和实践性,他通过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在日后的艺术实践中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和创作灵感。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6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后留学日本、法国,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第一任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3年9月23日,徐悲鸿参加全国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并担任执行主席,当晚骤发脑溢血,抢救无效,于9月26日逝世,享年58岁。
徐悲鸿先生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巨匠,他的作品不仅仅停留在描绘山水或花鸟的层面,而是塑造出不屈不挠的民生群像,激励和鼓舞了一代代中国人。他的艺术作品,体现出他的一生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的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美学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力量,激励和鼓舞着我们。
竖幅奔马(现藏于宜兴徐悲鸿纪念馆)
徐悲鸿先生的一生,生活俭朴简朴,衣着朴素,甚至衣服和袜子都是从旧货摊上买的,然而,他的艺术和社会活动却展现出崇高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和社会活动争取到海内外社会各界的赞助,用于赈灾济民、支持抗战等公益事业。同时,他也倾注全力收藏和保存中国古代书画精品,视之为“悲鸿生命”,体现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生守护的精神。他的收藏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教学和建美术馆,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甚的是,他还慷慨资助了很多学生和朋友,展现出一位艺术家的高尚情操和博大的胸怀。
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是宜兴当地的一位多才多艺的画家,擅长书画、篆刻,且能诗能文。徐达章为人忠厚正直、和蔼可亲,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一生鄙薄功名、不求闻达,不追逐官场权位,只在小镇上鬻字卖画,过着与砍柴打鱼人为伴的淡泊生涯。他的《课子图》的题诗也反映了他的这种淡泊心情。徐达章对徐悲鸿的一生影响极大,在徐悲鸿心目中占据的分量很重。父亲是徐悲鸿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不仅传授了画画的技巧,更注入了优秀的道德与品质。徐达章的淡泊名利、志向高洁、忠厚正直的家风,也深深影响了徐悲鸿的人生经历,塑造了徐悲鸿的人格和艺术风格。
勾践夫人(现藏于宜兴徐悲鸿纪念馆)
敬姜(现藏于宜兴徐悲鸿纪念馆)
孟德曜(现藏于宜兴徐悲鸿纪念馆)
徐悲鸿的早期作品,主题多集中在宣教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体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和热爱。这些作品目前仅藏于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内,对外展示,供后人学习和研究。这些早期作品,见证了徐悲鸿艺术创作的初心和方向,为他日后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