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宣夫 | 中国油画的开拓者与创新者,中国美术教育的先驱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和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学院的前身是晚清李瑞清主持的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这是中国美术教育史上首次开设的新型高等艺术学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南师美院汇集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和教育家,包括李瑞清、李叔同、萧俊贤、高剑父、徐悲鸿、张大千、陈之佛、潘玉良、颜文樑、庞薰琹、傅抱石、吴作人、吕斯百、秦宣夫、黄显之、杨建侯、徐明华、尉天池、吴为山等。这些艺术家和教育家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美术专业人才,也创作了许多传世经典佳作,为学校美育工作乃至中国美术教育发展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他们的努力和贡献,南师美院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和影响力,成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发祥地之一。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网也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来源,使学院的艺术教育和研究达到新的高度。

图片


秦宣夫(1906-1998),原名秦善鋆,出生于广西桂林。他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西方美术史家、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在中央大学艺术系和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长达50多年,深受学生和同事尊敬。


1929年,秦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随后于1930年至1934年间前往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深造绘画,同时在巴黎大学艺术考古研究所和卢佛尔学校学习西方美术史。他游历欧洲各地,广泛了解西方各时期的艺术作品,成为我国早期留学生中少有的既专攻油画又擅长西方美术史的美术通才。他曾任职于国立北平艺专、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和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同时在1973年至1983年期间担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此外,他还曾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以及《辞海》编委和南京市政协常委。


图片

秦宣夫与作品《快乐的旋转》合影   20世纪30年代


秦宣夫先生在法国深入研究西方美术史,并在欧洲进行了认真的艺术考察,这为他后来的教学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回国后不仅在各艺术院校教授油画,还长期从事《西洋美术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徐悲鸿先生曾对他的学术贡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不仅在绘画领域有出色的成就,更是中国优秀的西洋美术史学家。


秦教授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开始发表有影响力的论文和评论,涵盖了诸如《巴黎中国画展》、《我们怎样看中国画》、《关于文西之最后晚餐》和《我们需要西洋画吗》等课题。这些作品展现了他对西方美术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


他几十年来一直讲授《西方美术史》课程,因其深厚的艺术理论基础、广博的美学知识和独到的见解而备受学生欢迎。晚年,他将多年的讲稿反复修订成《西洋美术史》讲义,对于后来的美术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虽然他的讲义至今未能出版,但其学术成果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认可。他担任《辞海》编委期间主持外国美术史辞目的编撰工作,为后人研究西方美术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邵大箴先生和吴甲丰先生都对秦宣夫先生在美术理论和美术史研究领域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的学术成就具有国际水平,对当前中国的学者、美术家以及普通大众都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教益。


图片

秦宣夫《花》局部


秦宣夫以乐观向上的出世精神,成功地在"显"与"隐"、出世与入世之间找到了平衡,这在他的艺术道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他既以其绘画才华闻名,又以深入研究西方美术史而成为杰出的美术史家。


这种内在的乐观与平衡精神使得秦宣夫在艺术创作中保持开放心态,不断吸收外来的艺术精髓,同时又能保持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这样的心态使得他的作品既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又能融合西方现代艺术的思想和技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作为美术史论家,秦宣夫以其卓越的学术造诣和深刻的见解,引领着中国艺术史论研究向前发展。徐悲鸿先生的评价也充分说明了他在美术史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他既以自己的绘画成就赢得了赞誉,又以对西方美术史的研究和贡献赢得了尊重。


秦宣夫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他不仅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取得了成就,也为中国艺术史论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图片

秦宣夫一家在沙坪坝凤凰山,1945年


重庆时期对于秦宣夫的绘画风格的本土化以及成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段时间里,他与法国留学同学如吕斯百、王临乙、常书鸿、吴作人、李瑞年等人聚居在重庆凤凰山,这种集体生活和交流的环境对于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重庆这座城市的特殊氛围和独特景观为秦宣夫提供了丰富的绘画素材。重庆山水的险峻壮美、市井生活的热闹场景以及战时特殊的历史背景,都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题材。


其次,与同学们的交流和共同生活促进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深入了解与感悟。秦宣夫在这个环境中更加深入地研究了中国绘画史和民俗文化,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更加本土化的特色。


重庆时期也是秦宣夫绘画风格成熟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他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学习,逐渐形成了独具个性的绘画风格。他的作品在表现形式和技巧上逐渐趋于成熟,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他对生活和艺术的思考和领悟。


因此,重庆时期对于秦宣夫的艺术生涯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促进了他的绘画风格的本土化,也使得他的绘画水平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和成熟。


图片

常书鸿 1941 年作《凤凰山生活即景》,描绘了凤凰山艺术家的生活


在中国艺坛上,许多有心人士感受到了一种寂寞感。他们呼吁,需要忠实的艺术家和艺术品。然而,在嘉陵江畔的凤凰山顶上,却有一群孜孜研究的人,他们静静地生活着,并潜心研究艺术。


这些艺术家对现代艺术的失望感丝毫不亚于其他人士。但是,他们站在艺术家的立场,更加热忱地追求艺术的真诚和创造。他们知道,这是艺术家的责任。


在凤凰山时期,这些艺术家们的艺术人生是充满热忱和责任感的。他们潜心研究,孜孜不倦,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他们的艺术生涯,是对艺术的忠实和热爱的体现。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对艺术的热爱和责任感是多么的重要。他们的艺术生涯,不仅仅是为了创造艺术作品,更是为了践行艺术家的责任。


图片

《母教》油画   81.5 x 100cm 1942年


秦宣夫先生是中国油画的开拓者之一,他的艺术生涯秉持着“抱住人生,搂定自然”的信条。他的作品反映了现实生活和大自然的描绘,充满了热情和生命力。


秦宣夫先生的艺术之路始于留法期间,他的作品《卡邦齐夫人像》《宫女》《快乐的旋转》先后入选春季沙龙和独立沙龙,这些作品展现了他的艺术才华和创新精神。1942年,他的油画《母教》获第三届全国美展二等奖,这一奖项证明了他的艺术实力。


秦宣夫先生的艺术理论基础深厚,具备渊博的美学修养和熟练的经营技巧。他的画风早期受欧洲古典绘画的影响,朴实、严谨,显示其坚实的造型功力。后来,他又吸收了印象派的画风,许多画作品渗入了印象派的技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秦宣夫先生满怀激情描绘新生活,采用印象派的一些技法,以强烈的激情、奔放的笔调、明亮的色彩营造出浪漫、潇洒、雄浑的美感。改革开放以后,他融印象派和中国绘画写意手法于一体,形成了极具个性的独特绘画风格,色彩明快、绚丽,笔调潇洒、豪放,笔随心至,画随神出,迈入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徐悲鸿先生和傳抱石先生都对秦宣夫先生的艺术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画为“学者之画”和“才华四射,独具典型,知非先生不能也”。秦宣夫先生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是不可磨灭的,他的作品将继续激励和影响中国艺术界。


图片

《青岛红房顶》油画   65 x 82cm 1948年


图片

秦宣夫《巴黎回忆》手稿


图片

秦宣夫《评吕斯百》手稿


图片

吴作人《致秦宣夫》书信


图片

徐悲鸿为秦宣夫画展撰文手稿   1945年


图片

秦宣夫编辑《辞海》获奖证书


图片

1946年,恰逢常书鸿携子女回重庆洽谈敦煌之事后,回凤凰山看望老友,秦宣夫提议互画头像留作纪念


秦宣夫先生的艺术作品极具魅力,凭借其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在画坛中享有盛誉。他的作品被许多著名的美术机构收藏,包括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南京师范大学等。


秦宣夫先生的一生对美术史论的杰出研究,对中国油画事业的开拓与发展,以及对中国美术教育事业所做的卓越贡献,是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他的艺术作品和美术理论研究成果,将继续激励和影响中国艺术界的发展。


秦宣夫先生的艺术成就和贡献,将被永远铭记,他的作品将继续为人们所珍视和欣赏。他的艺术精神和美术理论研究成果,将继续激励和影响中国艺术界的发展,造福于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