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晚年时期积极跟随时代潮流,提出了“思想变了,笔墨不能不变”的观点。他于1959年在韶山写生,1960年进行了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随后又在1961年进行东北写生,1963年的浙江写生等一系列活动,这些经历使傅抱石对中国绘画产生了独特的领悟。他紧抓时代脉搏,吸收了西方艺术的精华,为中国传统绘画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表现手法、新的思想以及新的境界。通过不断创新和开拓绘画题材,改革理念和技法,他展现出了全新的时代风采,塑造出了富有浪漫激情和豪放壮阔的新气象。傅抱石毕生致力于创造具有深刻思想和精神力量的中国绘画,充满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时代精神,将中国传统意境画推向了新的高度。
来源:中国嘉德香港2017秋季拍卖会,第638号拍品。
1963年,张女士站立于与木下先生共同设计的作品──前香港希尔顿酒店
藏主夫妇合影
王世襄先生,袁荃猷夫人,张婉笑女士,启功先生,木下一先生,朱家先生及友人
张女士与王世襄先生在北京寓所学习厨艺
傅抱石先生率领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赴东欧写生,开启了他创作生涯的另一个重要阶段。随后,他又率队“江苏国画工作团”走访六省,进行长途写生,这一时期被称为他的“黄金八年”。而1961年,傅抱石壮游东北三省,这次壮游不仅是地理上的旅程,更是艺术心灵的历练之旅。在这段时间里,傅抱石深刻体会到“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的道理,他的笔墨从中汲取了时代的血液,呈现出新的艺术风貌。这一时期的经历为傅抱石的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也使他的艺术观念更加丰富和深刻。
傅抱石与吴作人、关山月等合影于镜泊湖畔
1960年9月,傅抱石率队长途写生,跨足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六省,总行程达两万三千里。在这次漫长的旅程中,他体验着新生活,感悟着新气象。随后的1961年6月,傅抱石与关山月一同前往东北三省进行了近四个月的旅行写生。他们游览名山大川,参访工矿企业,不断激发着内心的热情。在这段旅程中,他深有感触地表示:“兹游奇绝冠平生”,展现出持续的热忱。傅抱石在这次旅行中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如《天池林海》、《镜泊飞泉》、《林海雪原》、《绿满钢都》、《煤都壮观》、《丰满道上》等等。这些作品展示了傅抱石对崭新社会生活内容和新中国建设时代主题的理解与表现,将自然山水与人文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傅抱石 镜泊飞泉 设色纸本 45x117.5厘米1961年南京博物院藏
二万三千里的壮游经历赋予了傅抱石的作品淋漓恢宏的基础,同时也增添了黄河流域浑厚奔放的气质。然而,东北写生之旅则不断给予傅抱石新的启示和鼓舞,促使他进行技法革新,呈现出一种雄浑苍茫、奇恣酣畅的交响乐章般的新面貌,实现了艺术上的新飞跃。
1961年,傅抱石与关山月同游东北写生,在长春,左二为吉林省委宣传部长宋振庭
傅抱石的东北写生之行,共四千多里,游历了长春、吉林、长白山、哈尔滨、牡丹江、沈阳、镜泊湖、大连等地。北方山水的独特气质极大地激发了画家的创作热忱和才情,一路画笔不辍。途中,他还得以与艺术家友人们交流艺术创作心得,获益良多。
长白山天池瀑布和镜泊湖的经营尤其让他钟爱,曾题下“此情此景,我能忘之乎,我能不画乎”的字句。旅途后的数年,他不断揣摩,一再创作,张张或横、或竖不同尺寸的变体画,展现出他对风景绝胜之境——镜泊湖的热爱。
《镜泊飞泉》创作于1964年,距离写生之行已过三载。画中一行六人分三组驻足于镜泊飞瀑之下,如同当时与吴作人、肖淑芳、关山月等共同言欢于镜泊湖畔。画面整幅布局严谨,不失放逸率真,更显画家晚年画风浑厚沉稳的气质。画家灵活运用各种皴法及渲染技巧,透过水、墨、笔的融合,运用涂、抹、扫、压等笔法,落笔沉稳,山树于笔下积染,和线、点、皴统一为面,并透过水墨渗化表达出山石经飞泉击打的氤氲气象。是作笔墨恣肆,气势宏大,看似不循章法,实则步步为营,布置精心,苍茫雄奇之间观瀑者与自然共生,融入画境,对比生威壮势的大自然,更显出磅礴山河中对“人”的哲思。
“抱石”这幅作品是曹氏收藏中的珍品之一,也是北美地区中国书画收藏中的重要作品。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传达着艺术家对金陵初秋景色的深刻感悟,展现了中国绘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1962年,傅抱石应邀至杭州,与潘天寿、郭沫若等在一起
傅抱石在杭州作画,右为郭沫若
这幅山水画以立轴格式展现,生动描绘了山壑纵深,云雾缭绕的景象。画中两位高士沿着峡谷小道款款而下,展现出仙风道骨之气。山水之间,墨色浓淡的运用表现出山峦的曲折凸凹,呈现出逼真的景象。
这幅作品创作于1963年(癸卯)初秋,正值傅抱石艺术创作的高峰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艺术家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傅抱石《一生好入名山游》局部
傅抱石《一生好入名山游》局部
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画家傅抱石提出了“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的艺术理念。他带领江苏省国画工作团进行了长达二万五千里的写生创作,主题取材于对“待细把江山图画”的思考,或者是根据毛泽东诗词来表现革命情怀。在与朋友通信中,他总结了“过去”和“现在”:“伟大祖国的大好形势和美好、幸福的远景,深深地教育着我们,鼓励着我们。它绝不是苏东坡说的‘烟耶云耶远莫如’那样,而是大家亲眼得见、亲耳所闻的活生生的现实中加以肯定……生活在如此幸福的毛泽东时代,就是我们画山水的,难道还会留恋那‘古道、夕阳、昏鸦’么?为什么?现实的教育、思想的变化。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