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与工笔是中国画的两种重要表现手法,其中写意画尤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那么,什么是写意或大写意呢?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写”的含义。在绘画技法中,有勾、描、涂、染、绘等,但唯独“写”是中国画特有的。这是因为“写”是以书写的状态进入绘画,是宋元文人画家开创的一种绘画新方式。
那么,“写”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它与绘画的涂抹、描染有何不同?我的体会是:“写”需要有连贯的用笔顺序,因为中国文字的书写是有笔顺的。此外,“写”通常没有底稿,否则就是“描红”;同时,“写”也具有速度,一气呵成;而且,“写”极少有修改。总之,写意的“写”应该具备笔顺、速度和不修改的特点,一气呵成地完成作品。
什么是“意”。在写意画中,“意”指的是物象的大致轮廓和整体印象,是一种简约而不具体的意象。如果细节过多或太复杂,将会阻碍“写”的表现,使画作趋向于描摹而非写意。
画家通过对物象的感受和精炼,提取出这种“意”。这种感受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还要深深地留存在心中,确立清晰的构思。只有这样,写意画才能在“写”的顺畅表达中得以展现。
而所谓的大写意,则是将这种“意”的积淀和“写”的自如发挥到极致的状态。它表现了一种解放和自由的艺术境界,是中国画家特有的一种表现方式。
大写意的创作通常不拘泥于明确的方法和步骤。水墨在干、湿、浓、淡之间的变化瞬息万变,每一笔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画家需要根据画面的实际效果随时调整和变化,因此每幅写意画的细节都是独一无二的。最精彩的笔触往往在顷刻之间流露,即便画家希望再现,也难以完全复制。
泼墨仙人图 南宋·梁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纸本水墨 48.7x277厘米
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确实是一幅经典的大写意作品。这幅画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笔墨,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别具风采的仙人形象。仙人的形象不拘一格,既有神秘感又带有一丝诙谐和幽默。
在技法上,梁楷运用了淋漓的水墨,特别是在描绘人物的五官和衣袍上,使用了大胆的笔墨和寥寥数笔的技巧。通过几笔简单而又富有力度的墨迹,他成功地表现了仙人的身姿和气质,展现了大写意的艺术风采。
这幅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整体看来简洁直接,但在细节处理上却有精湛的技巧,特别是在如何运用墨色和留白之间的平衡上。这种技法不仅仅表现了仙人的形象特征,还通过简约的线条和墨迹传达了仙人的神秘感和幽默风趣。
《泼墨仙人图》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成为后人学习大写意风格的经典典范之一,显示了梁楷在艺术表现力和创新上的卓越才能。
李白行吟图 南宋·梁楷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纸本水墨 80.9x30.5厘米
然而,据传梁楷并不以此为荣,待诏职位的无聊让他厌倦了体制内的安稳,于是把金带挂在院中飘然离去,去追求自由而理想的艺术了。梁楷的这种性格与他的淋漓泼墨的大写意画风密不可分,后人曾送他“梁疯子”的雅号。
的确,不疯不痴是画不出大写意的,这种绘画的精神状态也是泼墨写意画的重要条件。泼墨写意画需要画家具备一种自由、洒脱、不羁的精神状态,才能挥洒自如,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泼墨写意画在唐代已经出现了,王维是开创水墨画的艺术家,他曾说“以笔为筋骨,以墨为血肉,并运墨而能五色具”,就是用渲淡法表现出不同墨色的变化与效果。据画史记载,同时代的另一位画家王洽也有一挥而就、泼墨豪放的举止,可惜他们都没有真迹流传下来。
二祖调心图(一) 五代十国·石恪(传).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纸本水墨 35.4x64.2厘米
二祖调心图(二) 五代十国 石恪(传).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纸本水墨 35.4x64.2厘米
梁楷的艺术风格确实显示出与禅宗思想相契合的特质。禅宗强调直指心性、超越表面现象的本质,这与梁楷大写意的绘画手法有着共通之处。尽管梁楷可能没有直接见过石恪的《二祖调心图》,但他对大写意的探索和对精神内涵的追求,与当时其他被视为庸者的粗笔泼墨画家相呼应。
《泼墨仙人图》展现了梁楷敢于挑战传统、追求艺术自由的精神。他不拘泥于形式,而是通过简洁而有力的笔墨,捕捉仙人的神韵和境界,表现出深刻的内在世界。这种表现力超越了传统细笔写实的局限,体现了禅宗对直觉、灵感和内在真实的追求,与禅者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精神理念相呼应。
因此,梁楷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技术上的创新,更在于他通过作品传达的深刻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在南宋时期影响深远,对后世的文人与艺术家产生了重大的启发和影响。
《泼墨仙人图》画幅的上端,有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一首诗:“地行不识名和姓,大似高阳一酒徒。应是瑶台仙宴罢,淋漓襟袖尚模糊。”乾隆帝也不明白梁楷画中的主人公究竟是哪位神仙,这也是写意给后人留下的无限猜想。
乾隆帝的诗句充满了疑惑和猜测,似乎他也被梁楷的写意画风所吸引,无法解读出画中的秘密。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因此成为了一个艺术谜团,留给后人无限的想象和猜测。写意画的神秘性和开放性,让观者们自由地解读和理解,成为艺术史上的一个永久的谜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