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八绝”的诞生
源自一场手艺人的自救行动
"燕京八绝",这一组珍贵的手工艺,是清代宫廷造办处流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包括金漆镶嵌、花丝镶嵌、景泰蓝、牙雕、玉雕、雕漆、京绣和宫毯。每一项工艺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重要标志。
追溯到"燕京八绝"的起源时期,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是手艺人在特殊时期的一种生存策略。在清朝晚期,社会动荡不安,那些曾经被精心选拔进入内务府造办处的工匠们失去了宫廷的庇护,不得不散落到民间谋生。面对生活的艰辛,他们依靠自己的精湛技艺,将原本深藏于宫廷的技艺带入民间,使之得以在普通人家中生根发芽,并逐渐发展壮大。
燕京八绝简介
金漆镶嵌:也称铜胎掐丝珐琅。它有8000年历史,早在元代就已经发展成熟。今天我们看到的故宫中的屏风、宝座、车、轿、仪仗很多都是金漆镶嵌工艺的。
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始于春秋时期,主要用来制作皇冠和首饰。这种工艺使用金银等金属材料,镶嵌宝石珍珠,并进行编织。
景泰蓝:也称同胎掐丝珐琅,因其釉料颜色主要是蓝色、孔雀蓝、宝石蓝而得名,最初兴盛于明景泰年间,故称景泰蓝。景泰蓝的工序非常复杂,据称有108道工序。
牙雕:旧时被称为皇家工艺,因为其原材料稀有,技法精湛,自古主要作为皇家贡品。
玉雕:北京的玉雕技艺融合了南玉作和北玉作的特点,南玉作主要指苏州、扬州等地,而北玉作以北京为主。
雕漆:也称剔红,始于隋唐时期。制作周期非常长,需在胎体上先髹漆,然后修几十道甚至上百道,直到漆达到足够的厚度,再进行雕刻。一件作品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雕漆也被称作缓慢的艺术。
京绣:始于隋代,过去主要供奉宫廷帝王侯爵的服饰,因此京绣也被称作宫绣。
宫毯:始于元代,其制作过程包括四大工序:设计、编织、剪片和整理。宫毯受现代技术冲击较大,但仍以手工编织为主,主要做收藏之用。
(滑动观看)
“燕京八绝”的新生
在新时代的美美与共中生长
民间传承的珍贵遗产需要代代传人坚定守护,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2010年,北京燕京八绝的传承者们首次联合,在石景山区的千年古刹承恩寺建立了北京燕京八绝艺术馆。这座艺术馆位于明代正德皇帝时期建造的承恩寺内。建寺之初,正德皇帝曾发布圣旨,严禁当地政府、驻军和百姓干涉承恩寺的一切大小事务。因此,承恩寺被誉为“北京最神秘的寺庙”,并保留了“三不”之谜——不接受香火、不设道场、不对外开放。500多年来,一直处于封闭状态,直到博物馆的建立才逐渐揭开了其神秘面纱。
艺术馆的建立,开创了历史文物与时代文化相结合的新模式,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形式,是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的一个非常成功的典范。
经过燕京八绝传承人十年的努力,2020年,燕京八绝艺术馆正式升级成为燕京八绝博物馆,并对公众开放。
这些年来,博物馆举办了600多场主题文化活动,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包括燕京八绝承恩文化传习大讲堂、燕京八绝非遗技艺展演、非遗进校园、燕京八绝巡展等。这些巡展不仅遍及全国各地,还走出了国门,走向了国际。
(走进俄罗斯)
(走进德国)
2019年,杨宁代表燕京八绝的传承人前往法国,参加了巴黎时装周。在巴黎小皇宫,燕京八绝金漆镶嵌与盖娅传说高定的“漆•源”女包系列联袂亮相,其手包采用传统金漆镶嵌工艺,融合了描金、彩绘和镶嵌等传统技艺于时尚包体之上。这一创新突破了传统对非遗技艺的固有观念,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卓越品质,向国际舞台展示了东方美的独特魅力。
这些年燕京八绝也服务了很多重要的国事活动。2014年的APEC会议,包括连续三届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都有燕京八绝作品的陈设和现场技艺展示。
只有传承是无可比拟的,传承就是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