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画笔到餐桌:揭秘画坛大师们对美食的独特钟爱!

图片


这些绘画界的大师们,真是爱吃还多才。

中国素有“烹饪王国”的美誉,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的根深蒂固的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美食的国度,几千年来,人们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已经形成了八大菜系。美食不仅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画家,尤其是那些艺术大师们,多为性情中人,又多爱四处游历,不少人都是不折不扣的美食家。今天,我们将探索艺术大师们的美食世界,感受下他们的美食记忆。


爱新觉罗·溥儒

爱吃还多金,爷就是任性!


图片

溥儒以饮食讲究著称,当年他常常光顾北京的知名饭庄,如“同和居”(经营鲁菜的老字号,创立于清代道光二年)、“东兴楼”(鲁菜饭庄之首,创业于清光绪二十八年)以及“正阳楼”(北京著名"八大楼"之一,历史悠久,民国初期推出了新招牌菜“螃蟹”和“烤涮肉”,享誉京城)。据说,他每顿饭都要消耗20多盘菜,而且每隔一天就要吃掉一只清蒸鸭子。饭店的老板和伙计都对他视如父神,他们对这位阔少爷的光临既感到高兴又忐忑不安,高兴的是他的光顾不仅让老板赚得盆满钵满,伙计们的小费也源源不断;而忐忑不安的是,这位“爷儿”以挑剔出名,放在现代恐怕很少有饭店能够满足他的要求!


图片


溥儒的确有着惊人的食量。他在"同和居"常点双份葱扒海参和贵妃鸡,而且吃东西时并不在意形象,甚至直接用手抓带骨的鸡鸭。他对螃蟹也有着特别的偏好,一顿饭能吃掉三四十只,蟹壳堆得高高的,以至于坐在他对面的人都看不到他的脸。此外,他非常喜欢吃冰淇淋,几乎是一年四季都不间断地享用。由于吃得多而缺乏运动,他自然而然地变得胖起来。溥儒的美食偏好和食量的传闻使他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食肆常客。


图片


溥儒吃东西的习惯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他喜欢的菜,总是推到自己面前,其他人想要拿筷子时,他会投以白眼。等他吃完后,才会将盘子拿回原来的位置。在朋友圈子中,这种习惯已经被人所习惯,但是在陌生的场合,人们却会感到奇怪和尴尬。有一次,溥儒在韩国政府举办的宴会上,也展现了一次“移盘大功”。在生人面前,他的性情并没有收敛,惹得主人停筷注视。


图片


溥儒的吃的名声传开后,有些人便开始模仿他,称之为“请吃”,实际上是为了求画,而不是真的想吃。溥儒每次接受邀请后,就会送上一幅精美的作品,每半年还会送一件精品。这样,一桌大餐便可以换取一幅优秀的画作,真的很值得!


更有趣的是,传言称,溥儒吃完油条后,还不洗手,直接拿起画笔开始画画,往往会弄得满纸油渍。现在赏先生的画时,没准儿就能碰上一张飘着油条香的作品!

图片

溥儒(1896-1963)岁寒三友图

图片

溥儒(1896-1963)松下高士图

图片

溥儒(1896-1963)雁过沙洲图

图片

溥儒(1896-1963)折花仕女图

图片

溥儒(1896-1963)扑蝶图


一代宗师吴昌硕

美味儿面前死,做鬼也风流

图片


吴昌硕(1844年—1927年),本名俊卿,字昌硕,号缶庐、苦铁等,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被誉为“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他个头矮小,小眼睛单眼皮,头盘小发髻,外形有些像道士。


吴昌硕以其全面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风格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他的绘画以花卉、蔬果、竹石见长,线条奔放,笔力雄健,色彩浓烈,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书法方面,他擅长篆书,笔法古拙,气势磅礴。篆刻则继承和发展了秦汉印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吴昌硕不仅在艺术上有极高的造诣,还以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和仰慕。他的作品至今仍为众多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所珍视。


图片


吴昌硕是一个有着绅士情趣的人,喜欢一切美的事物,美食自然也在其中。他晚年如果有人请他吃酒席,他总是络绎不绝地前来,吃得非常饱回家后一定胃痛。


吴昌硕晚年被人称为“大聋”,说他耳聋,来客说话,他一概不答言。但是,有时候儿女小声谈论他爱吃零食时,他又会辩解,这使一些人怀疑他的聋是否真的聋还是假聋。


图片


吴昌硕对甜食的喜爱以及他因食用过多麻酥糖而导致身体不适的故事,确实令人感到唏嘘。他作为一代大师,在艺术上享有盛誉,却在生活中因一时的贪馋而付出了代价。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注意饮食健康,适度享用甜食,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需要谨慎。吴昌硕虽然在艺术上有着非凡的成就,却在日常生活中也面临着和普通人一样的健康问题。他的离世让人感慨人生无常,即使再伟大的人物也难逃生老病死的命运。


吴昌硕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他的作品至今被后人珍视传颂。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离世也成为了一段让人深思的故事,提醒我们珍惜每一天,注重健康,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真善美。


图片

上为吴昌硕自画像局部,下为麻酥糖

图片

吴昌硕篆刻作品

图片

吴昌硕 葫芦

图片

吴昌硕 露气

图片

吴昌硕 天竹水仙轴


丹青圣手张大千

不爱美食的画家不是好厨师!

图片


张大千既是画家,也是一个美食爱好者,他对美食的理解和鉴赏是非常深入的。可以说,在画界中,张大千是真正的美食家。他不仅仅是懂吃,还具有很高的理论基础,对中国菜系的地理划分研究透彻,还曾经走南闯北,靠一张嘴吃遍了天下。


图片

“吃货”溥儒与“美食家”张大千合影


张大千作为一位艺术家,他对四川饮食文化的喜爱和影响确实深远。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母亲和父亲的熏陶,尤其是母亲的出色厨艺,使他对美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对美食的热爱也体现在他亲自撰写的食谱《大千居士学府》中。


在这本食谱中,张大千详细记录了他最喜欢的十七道家常菜,包括了四川的经典菜肴如粉蒸肉、红烧肉、回锅肉等,以及其他地方的名菜。这显示了他对各种美食的品味和欣赏。他将食物与绘画相结合,将自己对美食的热爱融入到艺术创作中。


在张大千的绘画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各种食材的喜好。蘑菇、萝卜、竹笋、水果、白菜等都是他常常描绘的元素。这些元素反映了他对食物的情感和对自然界的观察。


张大千不仅仅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热爱美食的吃货。他的作品和食谱都展示了他对美食的独特见解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使得他的艺术更加丰富多样,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背后的文化和个人品味。


图片


张大千《菜根香》1981年作 题字为石涛的七绝:“冷淡生涯本业儒,家贫休厌食无鱼。菜根切莫多油煮,留点清灯教子书。”

张大千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还是一位美食爱好者和烹饪高手。他对麻辣口味的热爱反映了典型的四川人饮食习惯,而他对食材的新鲜度有着严格要求,这也展示了他对烹饪质量的追求。不论是自己下厨还是外出就餐,他都坚持选择新鲜、优质的食材,甚至不吃过夜的蔬菜。


张大千不仅喜欢谈论美食,更是亲身实践。在他的家中,每到用餐时间,常常宾朋满座,显示出他在亲朋好友之间的受欢迎程度和他的款待之道。最多的时候,他可以同时设三桌宴席,准备各式美味佳肴,体现了他高超的烹饪技艺和热情好客的性格。


通过烹饪和分享美食,张大千不仅增进了与朋友和家人的感情,也将他的生活艺术化,将美学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这种对美食和生活的热爱,也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这位多才多艺的大师。


图片

餐桌上一脸喜色的张大千


在张大千家的餐桌上,出现最多的菜莫过于粉蒸牛肉。这道菜原本是四川小吃,叫小笼蒸牛肉。粉蒸牛肉的香浓味鲜,且麻辣可口,里面要放大量豆瓣、花椒,有些人还要放干辣椒面,以增其香辣。


被张大千的厨艺俘虏的大家也数不胜数,谢稚柳(著名书画大师、书画鉴定大家)曾回忆道:“大千的旁出小技是精于烹饪且对客热情,每每亲入厨房做菜奉客……所做‘酸辣鱼汤’喷香扑鼻鲜美之至,让人闻之流涎,难以忘怀。”


图片

放上“粉蒸牛肉”的美照,大家感受下


当张大千去敦煌写生时,他在敦煌还发明了许多运用当地食材烹饪的菜。这些菜包括白煮大块羊肉、蜜汁火腿、榆钱炒蛋、嫩苜蓿炒鸡片、鲜蘑菇炖羊杂、鲍鱼炖鸡、沙丁鱼、鸡丝枣泥山药子等。光听这些菜名,就叫人垂涎三尺,况且实在在敦煌这种贫瘠的地方,他能做出这些美食,的确让人难以想象。


图片

张大千在敦煌


张大千吃东西讲究原汁原味儿,他不喜欢放味精,在烹饪方法上也有所讲究。他非常喜欢烤的方法,古代叫“炙”,这是最原始、最直接的烹饪方式,烧烤能让食材接近其本味。张大千在台北住宅的庭院中甚至有一个专门用于烧烤的亭子,取名“烤亭”,专供品尝蒙古烤肉。除了烤架以外,他还在亭子中放了数个四川泡菜坛子。在台湾是没有郫县豆瓣的,而郫县豆瓣又是川菜的灵魂,所以张大千用泡菜代替。


图片


张大千一生都把烹饪当做一门艺术来追求,在他的眼里,一个真正的厨师和画家一样都是艺术家。他认为,烹饪是艺术的一部分,需要技巧和经验。他教育弟子时,也不忘提提“吃”这件大事儿——他曾语重心长的对弟子说:“一个人如果连美食都不懂得欣赏,又哪里能学好艺术呢?”


图片

醉翁亭记

图片

秋江野鹜图

图片

湖光山色

图片

雪江归櫂图

图片

观瀑图


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

爱吃虾皮白菜,笔下蔬果堪称一绝

图片


齐白石老先生的美食私家史,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他的作品中,一个最为著名的作品是《大白菜图》,画面上点缀着鲜红的辣椒,题句“牡丹为花中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蔬之王,何也?”这幅画的出现,使“菜中之王”的美称不胫而走。齐白石老先生的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美食的热爱,更展现了他对文化的热爱和思考。


图片


齐白石老人出生在贫困家庭,童年时代常常以芋头、白菜等低廉食物充饥。虽是晚年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在生活上仍然保持着清淡简朴的风格,很少出席应酬宴会。他常常吃虾皮熬白菜,睡木板床。有一次,他在吃饭时对儿子说:“我喜欢吃淡菜,你妈妈做的菜,我总感觉咸了。有一天,你祖母自为我煮芋头,故意一点盐也不放。吃完饭后,你祖母问我,今天的菜不咸吧?我说,这才咸淡合适。你祖母笑着说,其实一点盐也没有放。”


图片


齐白石的绘画作品中,蔬果类作品最能触及老人对乡思的感情。他将这些日常所见之物,寄予了深层精神内涵,超越了绘画的内容和形式。齐白石之所以能把这些蔬果画得活灵活现的,正是出于对它们的喜爱。他的笔下常出现的蔬果都是他从小就吃过、种过的东西,牵系着他的儿时记忆与乡思。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敢为人先的艺术大师刘海粟

每天能吃10只茶叶蛋

图片


刘海粟是中国国画大师,在九十多岁时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说起话来滔滔不绝,铿锵有力,这些都归功于先生的养生饮食之道。刘海粟性情随意,在饮食上很少给自己规定清规戒律,一点也不挑食,从不忌口,除了蔬菜外,对糟猪脚爪、走油蹄膀和茶叶蛋也情有独钟。在黄山发出的肺腑之言是:“昔日黄山是我师,今日我是黄山友”,这是南京艺术学院前身上海美专创始人、中国新美术运动与艺术教育先驱刘海粟大师在黄山发出的肺腑之言。据说,1988年7月实现“十上黄山”的宏愿时,他每天共计要吃上10只茶叶蛋!


图片


刘海粟曾说:“人家能吃,我也能吃,我并没有什么戒忌。”他对于烧猪肉、凤尾、生鱼、生虾甚至生牛肉都极为喜爱。有人总结刘海粟的“吃经”为十六个字:宽容大度,宠辱不惊;美食在眼前,尽情享用。


图片

刘海粟 黄山奇峰图

图片

刘海粟 1976年作 荷花

图片

刘海粟 1978年作 天平观朝晖

图片

刘海粟 1981年作 黄山

图片


刘海粟 1978年作 溪山鸿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