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画派与新国画:关山月的艺术与教育贡献"

关山月(1912—2000)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画家,生于广东阳江。他的艺术生涯始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的学习,并后来在高剑父的春睡画院深造。关山月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对抗战时期的关注而闻名。他在抗战期间多次举办“抗战画展”,通过艺术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和支持。


1959年,关山月与著名画家傅抱石合作,共同创作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壁画《江山如此多娇》,这件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此外,他还创作了其他重要作品,如1994年为国务院紫光阁创作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关山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还在其一生中担任了多个重要的艺术和文化职务,包括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他的贡献和影响被深刻地体现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


关山月的艺术作品被广泛收藏和展览,他的几十种画集和著作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他的美术馆在1997年在深圳揭幕,成为了他作品的重要保管和展示场所。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评价,关山月是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的杰出画家,同时也是为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美术教育家。作为岭南画派主要创始人高剑父的入室弟子,关山月肩负着推动“新国画运动”的重任,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其发扬光大。


“新国画运动”在20世纪初的中国艺术界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它与当时民主革命思潮密切相关。高剑父被认为是这一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在社会形态急剧变化和对民主共和政治理想的追求的背景下,高剑父提出了“为人生的艺术”的理念,并试图通过“新国画”来实现这一理念。他强调新国画应具备现实性、大众性和教育性等特征。


然而,尽管高剑父提出了这些新的艺术主张,但在他看来,“新国画”仍然是一个探索阶段,尚未真正实现。关山月则被认为是这些主张的重要践行者之一。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具体地贯彻了“新国画”的理念,并为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劲堃,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以及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对关山月的评价突显了他在推动和实现“新国画”运动中的重要角色。关山月通过其艺术作品和理论探索,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当时中国艺术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关山月是将西方写生概念引入中国画实践的先行者之一。20世纪40年代,抗战全面爆发,关山月冒险穿过敌人封锁线回到内地,开始了他万里写生的征途。这一经历让他摒弃了固化的套路,重返真实世界,解读大自然、感受鲜活人生。不同于留学西洋的画家,关山月的“写生”是一种勇气和能力的体现。


关山月辗转于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等地,写生和办抗战画展。艰苦岁月的磨练,不仅使他的绘画艺术有了丰厚的积淀,更让他对高剑父所倡导的“新国画”的核心理念有了非常深切的领悟。他逐渐由认同变成了自觉,成为了他艺术生命的源动力。


1959年,关山月与傅抱石合作创作的巨作《江山如此多娇》,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这幅作品以新的视野和角度,使中国山水画的境界呈现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审美高度,直接影响了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山水画样式。关山月不断调整笔墨形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绘画主题,将“新国画”的理念和“动为画因”的创作方式与新时代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以及祖国美丽山川的新中国画,成为新中国美术发展史中的重要时代样式。



关山月 《报新春》

关山月喜画梅,被誉为“当今画梅第一人”,他却自称只算艺坛“一朵花”。其作多为巨幅作品,气势磅礴,构图险而气势雄。与传统画梅不同,他的梅花,枝干如铁,繁花似火,雄浑厚重,清丽秀逸。



关山月 《墨梅》

关山月出生的村里种有红梅和白梅,附近又有一片老梅林,他常随父亲一起到梅园灌溉、写生,领略了“暗香浮动”和“疏影横斜”的意境,体会了傲寒的品格和沁人心脾的清香,梅花“凌厉冻霜节愈坚”的性格和“神清骨冷无尘俗”的气质。就这样,他从小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关山月 《一笑暖千家》

关山月第一次在广州裱画店看到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的作品,特别喜欢,从此他知道了高剑父,也有了想拜高老为师的念头。听说高剑父在中山大学有兼课,但只有中山大学的学生才能听课,关山月只好借了学生证,冒名顶替去听课。



一次,高剑父要同学们临摹一幅画,看到关山月的作品时他停下来,询问他是哪个班的学生,关山月结结巴巴,将冒名顶替如实告诉了老师,心里十分害怕,可怎么也没想到,高剑父对他说:“你明天不用来了,到我的春睡画院学,免收学费,包吃包住。”从此,关山月成了高剑父的入室弟子,并有了“关山月”这一艺名。



1935年,24岁的关山月与17岁的李秋璜结婚。关山月当时任教于93小学,李秋璜是班里最大的学生,成绩优秀,但交不起学费,曾经透露出轻生之意。关山月见状,耐心劝慰,并请求学校食堂负责她的三餐。李秋璜感激关山月的帮助,就经常上门帮忙打扫清洗,两人逐渐建立了深切的感情基础。



两人的感情日渐深厚,最终在工友的撮合下成就了婚姻。由于关山月的收入有限,他们只能办一场简朴的婚宴,还是靠工友们的捐助才得以实现。然而,在婚宴上,新娘却迟迟未能露面:因为家里只有两件破旧的衣服,她洗一件,穿一件,没有合适的服装来参加婚礼,因此她不敢出席酒宴,那次婚宴上只有新郎一个人参加。


从那时起,两人相依相伴度过了超过半个世纪的时光,李秋璜始终为关山月操持家务。



1943年,关山月带着李秋璜前往敦煌进行壁画临摹。在昏暗的洞窟中,李秋璜一路举着油灯为关山月照明,帮助他成功临摹了80幅珍贵的壁画。这段经历成为了两人共同的珍贵回忆之一。


1993年,李秋璜去世,享年83岁。亲友担心关山月会过于动情,因此不让他参加李秋璜的告别仪式。然而,关山月没有缺席,而是在一个画展中,临时增加了几幅敦煌壁画的摹本,作为对妻子“无尽恩情”的纪念。


这对夫妇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艰难与幸福,他们的感人故事展示了深厚的爱与互相扶持的精神。



关山月最爱画梅花,这也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笔下的梅花别有韵味,无论是红梅、白梅或墨梅,都枝繁花茂,错落有致,色调饱满。他的梅花画作给人以灼灼似火焰的感觉,枝干粗壮如铮铮铁骨,洗刷掉了前人孤傲绝尘的清冷低迎之气,展现出一种新的生命力和张力


关山月画梅的风格确实独具一格,他将梅花的朝气与奋发向上的精神融入作品中,跳出了传统的画梅套路。他深信“画梅须同梅性情,写梅须具梅骨气”,这种理念使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表现,更是一种对梅花本质和自身生命的深度融合。


关山月的梅花作品因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对梅花特性的深刻理解,被人们称为“关梅”。这一称谓不仅是对他技艺的赞誉,也是对他作品在艺术上的独特贡献的认可。



在细心的观察和反复的写生中,他已经将梅花的形态和特征深深地烙印在脑海里,梅花的生命也在他心里生根茁壮。在他的笔下,梅花展现出万种风姿:或疏朗瘦健、或俊俏孤傲、或明艳繁茂、或坦荡大气。鲜红的花瓣与浓淡勾勒的枝干相互映衬,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白雪压枝与生机盎然的冲天新枝更是将这种对比推到了极致,堪称一绝!



关山月为人的气质也与他笔下的梅花相仿,确实体现了“画如其人,人如其画”的精神。他无论创作巨幅还是小品,无论是为国家还是为朋友作画,总是非常认真。二三十年来,他创作了无数的梅花作品,赢得了人们的认可和称赞。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最喜欢“梅花香自苦寒来”这种坚韧不拔的性格,这也体现了他对生命和艺术的理解。



关山月的一生艺术创作始终与时代保持着紧密的共振。从抗战时期的抗战主题画,到民族文化复兴思潮中的西北写生之作,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系列作品,如《新开发的公路》(1954年)、《山村跃进图》(1957年)、《向海洋宣战》(1960年)、《绿色长城》(1973年),他的艺术创作无不体现着时代的风貌。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的火红满天的红梅图《俏不争春》(1974年)也成为那个时代中国画作品的代表。今天,我们可以对20世纪的历史有不同的解读,但关山月紧扣历史和时代的艺术创作,无疑是那个历史时段的艺术见证。他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那个时代的窗口,展示了他作为艺术家的敏锐和责任感。